站点公告:
微信公众号gxdmw_com
高校动漫网 首页 校园 校园热点校园视野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简介
梁振华系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曾获得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全国二等 ...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梁振华系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曾获得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全国二等奖、北师大“最受本科生欢迎十佳教师”等称号,历任影视剧《澳门人家》《密战》《春天里》《我的博士老公》《神犬小七》及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大三峡》《台湾光复》《教育强国》等数百部(集)影视作品的编剧与撰稿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鹰奖等奖项。

“澳门,是沉淀在时光里的一颗琥珀。”

这是梁振华在《澳门人家》创作后记中写下的第一句话。

而《澳门人家》这部作品,也许正是这三十年来,澳门在风雨中经历雕琢,终成这颗珍贵琥珀的记录。

如果你想尝试聆听属于澳门的心跳,不妨就从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传奇开始,细细品味其中流淌在岁月深处的内蕴。

以祖宅的产权变更、失而复得表现忍辱负重的家族精神,以一条街、一座城、三代人的岁月变迁展示风云莫测的幻变人生,以亲情故事、创业历程映射清楚真切的确幸与遗憾。近日,作为献礼澳门回归20周年的电视剧——《澳门人家》在央视热播,全景展示了澳门回归祖国前后的发展变迁。开播不久,该剧就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成绩,在黄金时段播出成绩名列前茅,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澳门人家》的故事在澳门三湾斜街的一家人中展开,通过百年老店“梁记饼屋”来反映澳门30年来的风雨沉浮,刻画了“一个家,一条街,一座城”守护幸福日常、见证家国荣光的人理伦常,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力作。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应该算个命题作文”。今年正值澳门回归20周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计划创作一部纪念澳门回归的电视剧作品,在反映其历史变迁的同时也能传递澳门精神,唤起家国情怀。因为与自己的创作思想和兴趣相契合,在接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邀请后,梁振华便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总编剧的任务,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创作。

谈及创作该剧本的灵感时,梁振华告诉我们,《澳门人家》的故事缘起,不乏从电影《岁月神偷》中得来的启迪。这部他酷爱的电影里,听得见婉转的生命足音,看得到岁月的从容表情;它是尖锐而又不乏温情的生活,也是与尘世共舞的诗章。这种通过微小的民生视角,以小人物架构大时代的思路深刻触动了他,启发了《澳门人家》的创作,也坚定了梁振华想找任达华饰演男主角的想法。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在当前泛娱乐化、流量盛行的背景下,传递家国情怀的主旋律作品,似乎与影视发展的大格局不相匹配,较难抓取年轻人群的注意力。而对此问题,作为一名职业编剧的梁振华,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主旋律作品也是大有可为的,并不是大家认为的不可为”,任何艺术作品的呈现,都需要有更细微化、具象化的呈现方式,在影视剧中传递历史变迁的时代感、现实感,才能具有更直击人心的力量。

“现实感,通俗一点说,就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是符合现实逻辑的。电视剧也好,电影也罢,有了现实感,大众才更有可能相信其中故事的真实感,作品才能在接地气中又不显厚重。”在澳门采风和创作的过程中,梁振华会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搭配澳门的城市特点,展示几十年来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呈现影视剧最大化的现实感。比如剧中的“梁记饼屋”是凭杏仁饼发家,聚焦着澳门的饮食行业;董洁饰演的梁舒是一名导游,刻画了澳门的旅游行业;而梁家大屋本身,作为一座祖宅,在和现代建筑的对比中,又能很生动地体现出澳门历史变迁的烙印,也是澳门历史的辉煌见证,极具象征意味。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同时,影视剧中现实感的表达,还需要创作者转变叙事的方式,以小见大,将家国情怀以更细水流长的方式予以呈现,才能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澳门人家》在故事架构的过程中,就从小人物出发,以澳门最普通的一户人家入手,透过三湾斜街邻里街坊之间组成的社会结构,折射30年来,澳门回归祖国前后的巨大变化,体现千千万万澳门人民的栉风沐雨,他们在深邃时光中与时代抗衡,却依然对幸福生活有所向往。也是通过一条街、一个家、三代人的故事,传递着“有信,有心,有信心”的精神内核:行事做生意讲究信誉,为人待人交付真心,直面风雨坎坷对未来葆有信心。这七个字既是梁记饼屋的店训,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股精神气质,它源自这片土地上悠久绵长的道德传统,也折射出平凡的澳门人豁达奋发的人生哲学。梁振华说,找到了这七字,无异于作品找到了精神之核,所有的故事、人物和情节也便有了精神的依归。无需任何宏大的叙事框架,就能淋漓尽致地将“家国情怀”加以传达,体现澳门情,传递中国心。

为了体现时代的纵深感,梁振华还特意将“梁记饼屋”三代人的故事开端拨回1987年。那一年中葡签订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随着剧情发展,他又将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8年粤港澳大桥通车等重大历史事件镶嵌进梁恒、梁鼎文、梁舒一家三代人的沧桑经历中,虽没有刻意得煽情,但通过讲述澳门回归前与回归后的历史对比,传递了澳门百姓心系祖国的情怀,让我们在情节的起承转合间感受到两岸人民之间的人文联结、民俗异同,感觉到生动有力的历史变迁脉搏。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梁振华提到,“时代是什么?时代是每一个生动的人,是每一张远远近近的面孔。我们都是时代的塑造者。”如果能写透一个人,写透一个具象的物品,那么时代的所有落脚点都会落在这些形象化的笔触上。在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而要“将偶然因素降到最低,去表现生活的本质”。精神符号的具象化,需要小的切口,往往越小的切入点,离生活越近,“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只有用最沉稳的方式表述最质朴的故事,以亲和且温情的讲故事语态代替说教式的告知,才能以更动人的方式贴近观众内心,引起情感共振。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创作的过程是欢愉的,同时也不乏焦灼。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节从指尖与键盘摩挲间的诞生都不简单,似一段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为了更好地将澳门历史融入剧本创作,梁振华在接到任务后,广泛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史料、民生新闻,深入了解处在历史巨变中的澳门。“我那时候接触到的资料上百万字,有了这样的背景积累,才能基本了解大的历史脉络,才能开始下笔。”

在对海量素材进行整理和消化的基础上,梁振华和制片人杜伟以及搭档编剧秦文、吴海中一起前往澳门采风,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观察当地人的生活百态,几乎走遍了大街小巷,和民俗专家交流,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半个月的时间,举行了大大小小一二十场座谈会,采集到了最丰富的民间生态。并且之后也和相关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只为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能够达到生活和想象的完美对接,反映真实的澳门历史和生活。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梁振华告诉我们,采风的过程也可以生发更多的创作灵感。比如梁家大屋,作为《澳门人家》整部剧的戏眼,自身承载了住房之外的更多文化内涵。“对于澳门当地人来说,大屋是澳门的特色建筑之一。我们当时参观了澳门的很多大屋,比如晚清实业家、教育家郑观应的郑家大屋。了解澳门历史的都知道,对于澳门人来说,大屋是一个大家族荣耀历史的辉煌见证。我们借用梁家大屋这一具象化事物,通过呈现一开始的易主,几经波折后又让梁鼎文一家失而复得的故事主线,表面上讲的是一个屋子的得与失,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浓缩版澳门历史的象征,因为种种不可抗因素,一开始流出去了,最后又回来了,是失而复得的具象化表达,无不蕴含着关涉‘回归’的隐喻。”

而《澳门人家》中热情大方、又讲义气的主人公之一——皇冠小餐馆老板郑大冠,也是有原型存在的。“在一次采风过程中,我们得知皇冠小馆是澳门当地特别有名的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所以选择去拜访,就这样碰到了老板郑冠文。在之后的聊天接触中,我们发现这个人太有意思了。他喜欢广结天下朋,诚交四海友,把生活过得逍遥自在。尽管从事餐饮行业,郑老板却能读懂海上的潮汐,知道什么时候海上能有最好的螃蟹,什么时候能有最好的鱼虾。”郑冠文的豁达乐观、淳朴热情,以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匠心精神,真切地打动了梁振华,也为剧本创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然而任何一部优秀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面临数不清的坎坷和瓶颈,《澳门人家》也不例外。“在采风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之前的预设很容易被推翻”,因为前期的构思与当地的实际情况难免会有出入,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整个创作周期都在“收集资料——定好初步方向——采风——修正——创作——修正”的循环结构中推进,不断完善剧本的框架和细节。在拍摄的过程中,梁振华也会不断地与导演及主创、演员沟通互动,讨论剧本的漏洞和改进方向。在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同剧本的有效传达目标在更大程度上加以匹配,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长达一年之久的创作,也是一个漫长的体力消耗过程,创作者需要持续不断地与自己的创作欲望博弈。“高质量地完成剧本创作,是职业创作者的责任,更何况《澳门人家》还是作为澳门回归20周年的献礼剧,意义非常重大,不能有任何懈怠。对职业编剧来说,‘放弃’两个字是根本不存在的。”梁振华说道。如何在创新的同时还能做到情节凝练,是需要在创作过程总不断拷问自己的问题,“但好在,我的写作目标是明确的”,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传达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因此也能在每每遇到焦灼和痛苦的情况下,“咬着牙”坚持下去。

在梁振华看来,《澳门人家》是他之前的创作中现实主义风格比较明显的一部。“其实每一部作品,都凝结了自己的心血,也都饱含着我的爱。但这个作品它可能属于静水深流型,需要去慢慢品味。我希望今天的青年人,可以多去关注这样看似陌生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能够看到,有很多我们认为顺理成章的发展,其实是有其特定来路和丰富而坎坷的过往的。我们要记住我们的祖辈、我们的国家曾经走过怎样的历程。”

就像《澳门人家》主题曲唱的那样:“我深深地眷恋着你,我的根,在你的土地。”也许,这正是梁振华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澳门往事。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创作过《密战》、《冰与火的青春》、《神犬小七》、《思美人》、《春天里》等多部优质剧本的梁振华,不仅是观众熟知的金牌编剧,同时也是我校文学院备受欢迎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一次次走出学校这座象牙塔,汲取精神能量,又不断满载收获回归课堂。

谈起与师大的结缘,还要从2002年梁振华进入北师大攻读当代文学的博士开始,他在就读期间也曾担任过校研究生会主席。在毕业之时,梁振华面临着多种就业选择,每种选择都会有得有失。因为爱好创作,想继续施展自己的创作才华,而留校从教恰好可以给予自己充分的自由与安静,既有一方课堂的舞台,也有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于是他果断选择留下来。“这份职业在未来很有想象力,也让自己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创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自由的氛围”,梁振华说道,“我现在也挺庆幸当初的选择”。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而在身担大学教授、编剧、制片人等多重身份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彼此之间的自由切换以及创作和教学的平衡,成为梁振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他只是笑着回答:“其实,自始至终我也只是在做‘一件事’,只不过是分‘课堂内外’而已。”他认为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并不是脱钩的状态,一切研究成果都要返回到创作。同时,他也主张将自己教学和创作之间的通道打通,相互协调促进。因为主攻当代文学和影视艺术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和心得必定会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过来,梁振华也会将自己最新的创作经验和想法,第一时间分享给学生,为爱好创作的学生提供书本上学不到的实战方法。正所谓“产学相融”,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在多重身份之间切换地游刃有余,不慌不乱。

在创作和教学的时间分配方面,梁振华不会顾此失彼。每学期都会开设两门课程,而他的教学方式相较于填鸭式的讲授,也尤为独特。在《创意写作》课程上,他会给学生布置即兴想象作业,随后通过及时点评,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通过一次次简单的实战演练,体验创意写作的要领和思维。梁振华认为,大学的课堂,要做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解放自己天性,找到其个人特点,这也正是一名创作者所必需的特质。

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梁振华也培养出了胡雅婷、陈少远、陈帅、覃皓珺、何庆平等多位从师大文学院毕业的青年作家和职业编剧。问到想对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学生说什么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自己热爱且擅长的方向”,一句话明了直接。文学创作既需要永葆初心的热爱与灵感迸发的时刻,但更需要文思泉涌和细微入扣的写作能力,两者之间只有做到相得益彰,创作者才能够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越走越远。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扎根生活和现实,以质朴的创作手法书写时代,刻画人心;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想象,以最创新的方式培养具有潜力的青年创作者。

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1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电视剧《澳门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多位专家学者、特邀嘉宾对《澳门人家》的主流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文艺评论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称赞该剧将镜头对准了以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普通人家,对于民族现代化和传承表现的非常精彩。通过梁家三代人的经历,激情讴歌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对待祖宗传统一种最好的坚守和发扬,是对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这部作品中呈现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达到了艺术化、审美化的程度,将这种命题作文做好实属不易。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评论《澳门人家》作为一部献礼剧,体现了温暖、平凡、朴素的亲民色彩,是通过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来折射大时代的突出之作,为重大现实题材的主题描述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梁振华的笔下,“有信,有心,有信心”成为“澳门良心”的最精华浓缩,他以不凡的群像模式,描绘了最平凡动人的不息时光,诠释了家与国的命运联结、生命延续。

《澳门人家》的故事,属于“梁家”,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时代,就是每一个生动的人:专访《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

-bnuweixin-

采访、撰稿:黄小雨、李晓舒

排版:冯雲梦

责任编辑:吴佳芮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收藏 邀请

相关分类

精彩阅读

推荐资讯

广告位

扫描,进入官方淘宝店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

联系我们

QQ:84951362

媒体合作
校园投稿: tougao@gxdmw.com
商务合作: admin@gxdmw.com

手机版|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关于我们|高校动漫网

Powered by Gxdmw.Com X3.4© 2008-2023 Discuz Team. 苏ICP备1202846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20251 公安机关备案号:苏32058202010001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